读书笔记 | 影响力

《影响力》是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经典著作,列举了6个影响力武器,在我们周围经常能感受到它所发挥的威力。特别是在销售上,现在生活资料如此丰富,还有各种网络服务,商家为了提升利润,他们采用了各种营销手段,目的就是希望我们选择他们的产品,某些手段正是利用人类心理上的特点。

下面来介绍一下《影响力》提出的6大影响力武器,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

① 互惠

互惠原理: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里查德·李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尽管偿还义务构成了互惠原理的实质,可使原理那么容易遭到利用的,则在于接受的义务。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别人最初给的小小恩惠,能够让当事人产生亏欠,最终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

互惠式让步: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拒绝-后撤术就是一种“互惠式让步”,通常是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比如先说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如果顾客不同意,则降低价格,顾客其实也会退一步,最终交易的价格其实在最低价格之上,顾客也会认为自己没有吃亏,也就是“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都是正的(这两种效用由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提出)。

拒绝后撤手法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请求。

<如何拒绝>

作者认为“善意自然应以善意回报,可对销售策略却没这个必要。公正的意思,就是盘剥的行为,要还以盘剥。”

② 承诺和一致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达·芬奇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后,坚信自己做得不错。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找出理由支撑自己)。

保持一致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其次,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承诺是关键,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比如,一个小要求都满足了,一个大一点的要求也可能不会拒绝。

很多公司签PBC其实就是利用了“承诺和一致”,你将绩效承诺写到了纸上,并且领导和同事都知道,你一定会努力完成自己承诺的工作。

承诺影响自我形象,因为它是当事人积极地,公开地,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如果不按承诺的做,会影响自我形象,影响别人对我的印象。周围的人认为我们什么样,对我们的自我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方面,是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越大。比如入会仪式,宣誓等。

常见的一种套路是“抛低球”: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作好了,交易却还没有最终拍板,卖方巧妙的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如何拒绝>

  • 尽管保持一致(不可能彻底摆脱)一般而言是好的,甚至十分关键,我们也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
  • 做承诺之前留时间思考一下,心理学证据表明,面对一样东西,我们总是先体验到感觉,过上短暂的一瞬间之后,才能将之理性化。

③ 社会认同

“我们就是真理”,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时候,没人会想太多。罐头笑声、捧场就是典型的例子,搞笑节目中,在某些地方一般会配一些笑声,这样效果会更好。节目现场一般会有带头鼓掌的人,也就是捧场。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也就是存在多元无知效应,会根据他人的行为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很多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利用社会证据的人总能成功地操纵观众,哪怕这些证据是赤赤裸裸地伪造出来的。

病态例证:根据其它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已该怎么做。比如模仿自杀

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知道怎样安排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朝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①很多人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不确定的时候。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他们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如何拒绝>

应该保持一点警惕感,因为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他们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人类绝不应该完全信任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面添加错误信息,它自己有时候也会发生故障。

④ 喜好

大多数人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

喜欢你的理由

1、外表魅力

  • 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一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
  • 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

2、相似性

  •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
  • 我们会下意识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反应。

3、恭维
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

4、接触与合作
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的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合作时会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5、条件反射和关联

  • 糟糕的信息会让报告的人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的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 联系原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制造商们总是急着把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比如苹果、小米以环保的名义不提供充电器。
  • 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比如商家一般会找明星代言

人们深明光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在我们以个人成绩为傲的时候,我们不会沾别人的光,只有我们在公在私的威望都很低的时候,我们才会借助他人成功来恢复自我形象

<如何拒绝>

  • 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
  • 把交易和交易者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作决定。

⑤ 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权威的压力能够全然控制我们的行为。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好处。部分因为他们更有智慧,部分因为他们手里攥着对我们的奖惩。

很多情况下,只要正统权威说了话,其他本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此外,顺从专家靠着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来建立基本的诚实感。

常见的有三种:

1、头衔

  • 头衔是最难也是容易得到的权威象征,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我们觉得一样东面看起来大些,不一定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愉悦,而是因为它很重要。
① 体格和地位之间存在联系
② 权力和权威的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2、衣着
制服让人感觉更加专业

3、身份标志
比如名车,精致、昂贵的服装等

<如何拒绝>

  • 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
  • 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有关。

⑥ 稀缺,数量少的说了算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一G·K·切斯特顿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西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提出的“禀赋效应”类似。

  • 瑕疵可能会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也就是所谓”珍贵的错误”;
  • 数量有限,比小米的饥饿营销
  • 最后期限

心理学上称为心理逆反理论,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质量和价值。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一旦短缺或其它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防碍对着干。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新出现的稀缺更使人觉得迫切。

人们对得不到的消息更接受,更包容了,会认为受禁的信息更有价值。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更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竞争还最想要,比较典型的就是拍卖。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如何拒绝>

  • 对形势加以深入分析
  • 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玩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产生情绪波动时,当成暂停的信号。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件东西。

捷径应受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人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尽常只靠孤立的数据容易作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使用这一捷径。
靠着成熟而精密的大脑,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繁多的快节奏复杂世界,使得我们不得不越发依赖类似动物(我们早就超越了动物)的原始反应方式来应对它。外界环境的错综复杂超出了我们心智器官的心理性能,当别人利用影响力武器“对付”我们时,我们也可以采取合理手段抵制他们,特别是刺激我们捷径反应的虚假信号。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影响力

文章作者:hiyo

文章链接:https://hiyongz.github.io/posts/reading-notes-for-the-influence-the-psychology-of-persuasion/

许可协议: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

关注微信公众号,及时接收最新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