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看了有一段时间了,这本书大致梳理了美国的商业广告发展轨迹,注意力商人是如何收割大众的注意力、利用注意力以及转售注意力的。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当作一种资源,或者一种货币,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消费”它,总会在某些事物上集中注意力。与实体的资源不同的是,这种资源是无法存下来以备未来之需,它随时产生,随时消耗。那么问题就在于,我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什么上?
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下,都会产生以及花费注意力,比如工作,娱乐,社交,思考等。此时此刻,你可以思考一下,除了工作,你的注意力都花在什么地方呢,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手机了,现在手机都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估计大部分人很难一天不使用手机或者其它电子产品。那么你用手机主要做什么呢?聊天,购物,网上冲浪还是学习呢?你是否会刷朋友圈上瘾?一连几个小时刷着短视频?这些都在消耗我们的注意力。
除了手机以外,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们生活的周围广告无处不在,占领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清醒时刻。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来看一下书中介绍的注意力行业的发展历程,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样子的。
开创现代注意力行业
报纸
1833 年 9 月 3 日《纽约太阳报》发行,售价只有 1 美分,相比其他报纸6美分的价格,这是大多民众都负担得起的价格,为了吸引注意力,报纸充满大量吸引民众注意力的内容。1834年年底,《纽约太阳报》的每日读者人数据说达到了5000人,使它成为纽约市首屈一指的报纸。如此低的价格是怎么赢利的呢?就是出售广告,也就是转售注意力的方式。竞争对手发现了他成功的秘密后,开始模仿,出现了大量类似报纸,它们使出浑身解数,不断突破底线,越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肆无忌惮的另类内容,越能吸引注意力。(1871年,《纽约时报》将1652年为英雄诗篇“Irenodia Gratulatoria”发布的出版公告定为最初的广告)
海报
海报早在1796 年就已经出现,在19 世纪60 年代末,巴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海报,由朱尔斯· 谢雷发明,这些海报有些高达7 英尺,以鲜艳色块为背景,画着嬉戏奔跑的半裸女郎。他的海报被视为工业化获取注意力的历程中第二座里程碑。当然,海报的泛滥引起了民众的抗议,也就是出现了“祛魅效应”,指曾经一度令人着迷的注意力获取方法开始失去魅力。受众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待遇:承受信息过多,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欺骗,或者感觉自己被人有意操控。反海报运动导致政府立法限制张贴广告的地方。在这种群情激愤的强烈抵制背后,往往是人们意识到对人类注意力的剥削从某种更深层次上来说是对个人的剥削。
专利药物广告
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专利药物广告,他们运用令人惊讶的图画和唤起共鸣的广告词来吸引注意力,声称某种药物可治愈所有疼痛与残疾,具有神奇的疗效。比如克拉克·斯坦利介绍自己的蛇油对于“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背部僵疼、腰疼、肌肉收缩、牙疼、扭伤、肿胀等”都具有良好的疗效。詹姆斯·W.基德医生在印第安纳州韦恩堡销售的“永生之药”(The Elixir of Life),居然承诺长生不老,可以将人从人生最大的恐惧中拯救出来。
这些医药广告的成功有赖于几种标志性的技巧,其中一个就是“秘方”。每种专利药物需要某种特质来让自己有别于其他所有声称具有类似疗效的药物,它拥有某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元素,秘不可宣,并且无法完全解释原理。它能充分激发想象力,在人们的理性判断缺乏说服力时依然给予他们希望。
毫无例外的是,也引起了民众的抗议,最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05年发布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规定“标签所载信息必须真实”,将“标签错误”认定为违法行为,同时要求标签列出任何“危险”成分。
政治宣传
广告也应用于政治宣传中,1914 年8 月,英国常规军加上预备军仅有几万人,而当时德意志帝国军队拥有将近450 万人。英国的征兵宣传是第一次由国家主持的注意力获取活动,后世的史学家称之为“面向平民百姓进行的第一次系统性政治宣传运动”。英国专门成立了一个议会征兵委员会来进行“长期性‘信息推广’项目”。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宣传:
- 报纸上刊登呼吁人民参军的消息
- 写着各种宣传标语的大量海报—巨大无比的图文广告,比如“你的国家需要你”。到1916 年,征兵机构估算已经印制了1250 万份海报。到“一战”结束时,海报印刷总量达到了5400 万份。
- 通过大规模游行和聚会的形式来开展所谓的“积极露天宣传活动”,乐队演奏的军乐让人们群情高涨。
- 放映征兵电影,政府组建了专业的“放映机动车队”,去往全国各地放映征兵电影,也就是汽车电影。
- 广播
英国政府的全面宣传,招募了大量自愿参军的人,虽然也通过兵役法来满足对兵力的需求,但到1915年9月底,英国550万达到兵役年龄的人中大约一半已经自愿参军。
美国政府在 1917 年准备抛弃中立加入“一战”借鉴了英国的政治宣传技巧,当时美国大多数民众认为那是欧洲各国为了争夺欧洲领土而发起的战争,尤其是德裔或爱尔兰裔,认为自己的国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要站在英国一边,也就是说民众没有战争意愿。
宣传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成立后的一年之中,建立了20 个国内分会,拥有15 万名职员。和英国类似,他们发布海报、演讲、宣传册和新闻稿。另外乡村集市、电影、课堂、邮局墙面、教堂、联合大厅等,几乎每个能面对公众的场所,都成了公共信息委员会传播消息的场地。此外,政府发起的“4分钟演讲”活动由普通公民在电影院中趁更换电影胶卷的空档发表为时4分钟的演讲来支持战争。另外,美国政府与电影业联手拍摄了美国第一批政治宣传片。支持战争的观点“通过巨大的数量、无数次的重复以及无所不在的普及性变得无比强大。”
在生活的大部分领域,我们必须依靠他人才能表达事实,然后在制造出的种种替代“事实”中做出选择,无论它是对某种产品的评价,还是某种政治主张。如果这是事实,在我们争夺注意力的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谁能夺得先机或者总是可以抢先一步。唯一真正不受影响的是那些学会了忽视或根本不去听替代“事实”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雅克· 埃吕尔主张,只有与世隔绝的人——乡村居民或都市穷人——才能真正对政治宣传免疫,而博览群书、坚持己见、认为自己不受政治宣传影响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容易受到操纵。
英国和美国政府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创造出“参战意愿”,说明广告行业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手段。同样,苏联政府在十月革命后不久接管了俄国的广播电台,使莫斯科电台成为20 世纪30 年代世界最强大的电台。
说到国家的政治宣传,不得不提一下纳粹德国的极端宣传手段,希特勒其实涉猎过广告业,在维也纳打零工期间,为护发素、肥皂和“泰迪止汗药脚粉”等产品绘制广告海报。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问道:“政治宣传必须要吸引哪些人?科学知识分子还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大众?答案是:永远面向大众!”。希特勒凭直觉认识到了其他一些我们如何处理信息的基本事实:因为一切都可能被忽略,因此加深记忆需要不断重复灌输简单的想法,教授或说服远比煽动情感更难以实现。
1933年,在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不久,他就开始通过新成立的公众启蒙与宣传部,为征服德国民众的思想策划和建立各种机构,由他的忠实助手、当时年仅36 岁的保罗· 约瑟夫· 戈培尔博士实施。戈培尔在吸引到注意力这方面可以说超越了希特勒。
- 开发国民收音机,普通工人也能轻松负担得起,到1942年德国的广播听众已经从450万人增加到超过了1600万户家庭。
- 通过无线电巡逻队确保人们在收听他们的广播节目,而不是其他电台。
像宗教仪式一样,无线电警卫把所有人赶进收听室收听广播。
德意志政治宣传部接管了节目编排的每一个细节,全权决定广播内容。比如插播希特勒或戈培尔的讲话
科学广告
在20 世纪20 年代,出现了大批广告公司,当时的流行词“科学广告”表明了几种基本的广告方法:
- 需求策划:创造一种原本不存在的对产品的需求。
- 品牌推广:给大众创造一种印象,让某些产品在类似产品中真正地脱颖而出,无论事实是否如此,从而为凯迪拉克、可口可乐等制造商创造客户忠诚度。
- 运用“目标”广告:最常见的目标广告就是针对女性消费者。
需求策划也被称为“理性广告”,将产品展示为针对某些现有问题的神奇解决方法。商家销售产品去解决那些人们几乎没有认识到的问题,也就是创造需求。策划需求的方式在于并不是去说明产品可以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说明问题的确存在。把潜意识里的焦虑感变成最为显著的问题,精准的抓住了人类潜意识中的恐惧。对于广告商来说,广告最有价值的作用就是塑造或创造原本并不存在的需求,没有人生来就想要 4K高清电视、想要爱马仕。
创造对新产品的需求是早期广告业的首要目标,第二个伟大目标就是商誉策划,也被称为品牌推广。之前人们信赖的是个别商人的声誉,在20世纪早期,一些公司开始为品牌打造关联概念,比如“凯迪拉克”,“可口可乐”等,他们创造客户对产品持久的忠诚,将产品与某种特质联系起来,不是强行植入想法,而是逐步渗透。
大多数生活用品是由家中的女主人来完成的,很多公司将破解女性消费者密码作为通往商业成功的通途。广告业的第三次大发展就是大力吸引女性消费者—通过后期所谓的“目标”广告。特别是对美容产品的广告,它推销的是观者本人全新的自我,比以前更好的自我。这是一种创新的间接产品推广手法,将产品与消费者心中对美丽容颜和诱人魅力最深层次的渴求关联起来。比如伍德伯里香皂广告以及无数其他广告似乎暗示着,只要用对了香皂、护理或乳液,一个人就能参加华丽的晚宴,身边围绕着倾慕者,甚至成为现实或比喻中的舞会之花。这些广告为这种微不足道的物品添加了色彩,增加了香味。它还会激发女性重拾对秀丽外表的渴求,唤起她们深植于心的希望。
征服时空
1930年以前的广告局限在报纸、杂志、广告牌等古老的媒体形式之中。还处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之下。借助新兴技术,广告业进入了家庭中。
广播
开始的电台广播是乌托邦的,其使命为了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推销产品。
1929年,即将倒闭的白速得牙膏公司赞助全国广播公司播放一档系列节目,连续13周、每天晚上7点播放《阿莫斯与安迪》,每次节目结束时,播放一条广告:每天只用两次白速得,每年少见两次牙医。
虽然开始效果不是很好,但到1929年年底,《阿莫斯与安迪》已经风靡一时,成为广播历史上第一档真正的热门系列节目。影响了方方面面的时间表,酒店、饭店和电影院会为自己的客人播放这档节目。由于担心被取代,电影院在播放新闻短片和正片之前会宣传自己拥有可以在晚上 7 点钟播放《阿莫斯与安迪》的收音装置。赞助商不得不苦苦恳求才能买到(黄金时段的)播放时间,也就是说,广播公司可以将吸引到的注意力转卖,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产品,由广播公司开发并销售给出价最高的买家。
除了晚上 7 点的黄金时段,广播公司针对操持家务、有时无可事事的妇女成功地推出了日间肥皂剧。
电视
开始的电视可选择的频道很少,大部分人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看的依然是相同的节目和广告,所以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就非常抢手。全国广播公司总裁西尔维斯特 · 韦弗选择在清晨和深夜播出电视节目,占领了越来越多的公众清醒时刻。此外,韦弗提出了反复插播商业广告的想法,让观众在整整一分钟的时间里观看广告,这样可以向多个广告赞助商出售同一档节目的广告时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威廉 ·S. 佩利推出“64000美元大挑战”的智力问答节目,这种节目推崇的是一种令人兴奋而且类似于人人平等的理念:普普通通的人居然能深藏不露。利用悬念、失败的痛苦,贪婪吸引了大量观众。
第三屏幕
20 世纪 70 年代,广告也开始攻占第三屏幕—电脑。
电子邮件
第一封电子邮件由汤姆林森在1971年发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电子邮件迅速蹿红,它给互联网赋予了社会及人类的目标,赋予了互联网灵魂。到了1973年,网络使用调研显示,75%的网络使用不是在重要的研究文件的传输上,而是在电子邮件上。加里·图尔克是历史上第一个垃圾邮件散播者,同样也被称为“网络暴民”的鼻祖。
视频游戏
和其它产品的商业模式不同,游戏是让玩家去花钱赚取经验,而不是观看短剧或阅读一本书。另外,玩《太空侵略者》这样的游戏极具挑战性—几乎令人彻底失望。早期的《太空侵略者》吸引游戏玩家的不仅仅是叙事体游戏中那令人眼花的图像以及音效,还有人类试图与机器匹敌的渴望,希望在一时之间能在个人能力与追捕自己的幽灵和太空怪物之间实现完美的平衡。最好的游戏能保持刺激感,甚或引起“心流感应”,使人们感到“强大、警觉、轻松控制、忘我并且达到能力的巅峰”。
截至 1980 年,仅美国市场,电子游戏的年度支出就达到了 112 亿美元,产生了 28 亿美元的收入;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收入约 50 亿美元,一度超过电影行业的总收入。
成名的重要性
名人产业链
”人们对大众并不感兴趣,倒是很关注那些活跃着的个人“,我们很关注一些公众人物,比如政治家,商业领袖,将军以及艺术、娱乐、体育领域的显赫人物。《时代周刊》通过讲名人故事的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据统计,蒋介石在《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10 次,毛主席先后12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到 21 世纪前 10 年,《人物》的满页广告费已经高达 35 万美元。《人物》杂志的封面制作是否吸引大家眼球的关键,也是报摊销售额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规则:
- 封面上出现的人物“要有 80% 的美国民众认识”
- 一定要有读者想了解的人物信息
- 通过社会层级来决定,几乎充满达尔文进化论式的残忍:
- 年轻人好过老年人。
- 美貌的要好过丑陋的。
- 富有的要好过贫穷的。
- 电视要好过音乐。
- 音乐要好过电影。
- 电影要好过体育。
- 任何其他领域都要好过政治。
名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你可能认为自己对名人并感兴趣,也很可能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新闻形式而认识了几百个陌生人,他们就是名人,甚至你可能还会详述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样地,你也会知道一个根本没游览过的城市的名字。我们通过名字和长相认识了数以千计的陌生人,并在记忆宫殿中描述个人信息和关系史。
和名人见面也会产生“追星族”才有的身体冲动,商人一直在想办法利用名人的影响力,(表面上)愿意把他们当偶像崇拜—这就是一种产业,进而把他们的能力当作赚钱手段来引起我们全部的注意。明星通过提高影响力来吸引观众接受代言的平庸“产品”,他们就是民众与产品之间的中介。
此外,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名人通常会谈很多私人问题—他们的生活、家庭。他们还会去谈一些甚至几年前没有提过的事情。营造了一种“亲近的假象”,让观众产生一种“圈内朋友”的感觉。
在这种“名人化”的环境下,很多人无故渴望成名。如果从前名人被定义为英雄、半神人、国王、圣人,那么之后就是荧幕上的人和运动员,而到在20世纪90年代,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名人。因此,出名成为一个值得大众追求的合理的目标。MTV推出了真人秀,带着“名人”光环的普通人开始大量涌现。真人秀与我们的生活更加接近,它颠覆了名人成名的过程,开辟了通过展示平凡来获得注意力的道路,这完全改变了注意力商人的商业模式。
“真人秀节目对于黄金时段观众的吸引力与一部好的戏剧或喜剧产生的吸引力同样有效。但是有时候成本能减少一半。”美国的卡戴姗家族就是通过真人秀获取了大量关注,这一家人在2010年总计收入6500万美元,而卡戴珊一个人的收入在2014年就达到2800万美元,2015年达到5250百万美元。
实际上,引起我们大量关注的真人秀节目,既是真实的又是不真实的。制作方为了场景而歪曲事实,计划着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关注。
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网红,某些网红迅速成名,通过名气来推销商品,可以说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广告。
内容王国
1996年1月3日,比尔·盖茨在微软官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内容为王”,他认为(互联网中)只有内容能真正地带来真金白银,就像电视广播的内容一样。半个世纪前开始的电视革命催生出了一大批行业……但是笑到最后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利用媒体传播信息和娱乐的人,并且网络内容必须够好才能成功。
虽然微软为了抢占由“内容聚合”创造的新兴市场的绝大部分尝试最初都以失败收场,唯一成功的投资是 Slate 杂志,证明了比尔·盖茨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微软将融合电视和互联网想得过于简单,仅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可以播放内容的新渠道。
搜索引擎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专注搜索业务的新公司Google出现了,仅在白色的页面上简简单单地放了一个搜索框,相比于竞争对手满屏的广告,它不仅设计优雅而且搜索效率高。
那么Google是如何盈利的呢?它们在 2000 年推出了Google广告系统的雏形,也就是关键词竞价广告技术,这个广告系统彻底推翻了人们头脑中对于注意力转售的认识。当输入关键词就会根据搜索结果出现特定的广告文本,使广告更具有针对性。百度的竞价广告就是这种理念。绝妙之处在于,用户总是在最需要购买某件物品的时刻获悉广告。Google 的这些创新想法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很快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赚钱的注意力商人。
博客:普通人的狂欢
由于搜索的流行,人们更容易了解新的内容,开始出现了博客这种形式,出现的新博主是现任或前任记者,他们非常擅长写作,技术人员也开通了博客,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其他专家也走出象牙塔。
更吸引人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开博客,并且宣传了“共享”的理念,比如维基百科、YouTube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发展起来的,内容通过用户自己来生成,消除了言论市场的障碍,虽然言论的质量可能是良莠不齐的。
传染性媒体
”传染性媒体是一种你立刻就想和你所有朋友分享的媒介。这不仅需要你享受使用媒介的过程,而且也能享受传递它的社会过程。”
一个传染性媒体项目应该代表着一个创意最简单的形式。花哨的设计或多余的内容都会使媒体的传染力减弱。任何无关紧要的东西会构成一个‘有效载荷’,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有效载荷越大,整个项目的传播就越慢。
传染性媒体具有三个基本元素:低的成本、最大的流量和不可抗拒的内容。对于不可抗拒的内容,《赫芬顿邮报》开创了点击诱饵:为文章定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再配上煽动性强的图片。这些内容似乎控制了大众的头脑,让他们的手几乎不由自主地点击鼠标,打开网站上的任何内容。这种手段现在也很常见,自媒体为了吸人眼球,取各种离谱的标题,也就是标题党。
标题对内容的传播非常重要,“好”的标题可以激发点击和分享的欲望,比如“据报道,罕见疗法治愈艾滋病人”,“中国最厉害的20个最美景点,知道一个算你牛!”“万万没想到,………….”“震惊! ……….”,这种标题能触发某一种情感,在更好的情况下,能同时激发多种情感。
除了标题和内容,某些网站、应用监听用户的个人数据,也就是精准定位与跟踪。社交媒体过度分享已经直接降低了个人隐私的标准。有些商业组织已经开始为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幼)编辑一份无比详细的个人档案。
这就是如今的生活:随着手指飞快地触屏,持续不断地无前提推理和自我参照的垃圾在我们的眼前掠过,充斥我们的大脑。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维基百科,仍然秉承传统互联网精神的Reddit等。
还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形式是“软文”或“原生广告”,软文看起来不像广告,可能突破更多用户的防线。2015 年左右,软文已经随处可见。
脸谱网
扎克伯格有一种细致入微的社交判断力,能极为敏锐地判断其他人的弱点与需求。他持有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后来,他曾说:“我一直对如何把这两个领域整合起来感到好奇。”
21 世纪初,出现了很多社交网站,脸谱网属于后起之秀,但2004 年脸谱网成立时在哈佛大学引起了轰动,它跟其它社交网站技术上没什么不同,区别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上:
- 它出身在校园,脸谱网重新创造了校园中以及各个学校之间现有的以及感情维系相对较强的校园社交现实,这是已经实际存在的人际关系。
- 脸谱网不仅实际上提供了新的服务,同时加强了现有社会现实的展现。所谓的社交网络已经存在,脸谱网只是让这种社交网络可见,分地域加以显示,并且更容易记录。
我们使用的微信、QQ与脸谱网类似。自我品牌的概念在使用脸谱网的一代中流行开来,使用脸谱网来宣布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发展,宣布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比如说新恋情、生子,甚至某人去世。它被广泛用于最为基本的社交展示,无论是展示子女还是物品。它发挥了一种“八卦、发泄好奇心以及闲聊”的替代品。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使用脸谱网让自己感到不开心。某些研究将抑郁症状与使用脸谱网联系了起来,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与浏览互联网相比,人们认为脸谱网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实用性上都较差,更多是浪费时间,这会导致情绪低迷”。另一项研究令人想起马尔库塞的评论,在工业化的西方世界中,人们“让残缺感进入了自己的自由与满足之中”。在脸谱网上,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其他家庭虽然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从来不会在脸谱网上出现。
推特
推特到来的时候正值人们对全功能博客的激情开始减退之时,发推文进化成为简化版博客(微博),推特更加简洁,每天发一句话就足以保持对关注者的吸引,名人还可以靠自己的雇员来编写这句话。推特激发了小众名人的发展,使衡量其名望成为可能,然后推波助澜。比如关注粉丝数、点赞转发数等。这给大众抛出了一种幻想:人人都能成名。
名望或者对名望的追求,就好像传染病一样,吞噬着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慢性注意力痴迷崇拜的伤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名望带来的传统回报少之又少,但是付出的代价更多。
网剧
《纸牌屋》可以说是第一部在网络上播放的专题正剧,奈飞公司采取了大胆又看似鲁莽的决定:放弃了所有的广告。他们重新发现了人类注意力所丢失的宝物,不是被网络和有线电视所掠夺走的碎片化的、转瞬即逝的那种注意力,而是更深层的、持续性的注意力。
2013 年,《纸牌屋》首次开播,奈飞公司将该剧 13 集全部发行,人们可以一口气连续好几个小时地观看,奈飞公司报道称在该剧发行的那个周末,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将它一口气看完。沉浸在多部或多季连续剧当中,是时下一种新的、非常受欢迎的逃避方式。
谁是未来的注意力掌控者?
2015 年 6 月 1 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 · 库克在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的年会晚宴上发表了一篇演讲。库克说,一些最著名、最为成功的公司通过欺骗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而沾沾自喜的顾客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他们正贪婪地利用从你身上了解到的一切并设法用它赚钱。他们将你透露的电子邮箱和搜索历史,甚至家庭成员的照片都被廉价转卖,最终用于谁都不知道的广告目的。
苹果公司已经注意到,由于广告的失控,移动网络正在消耗流量套餐和电池寿命,更不用说所有本该属于其用户的注意力,另外他们的隐私也遭到侵犯。随着人们对隐私越来越重视,出现了广告屏蔽软件,阻止广告加载,阻止应用跟踪你的浏览信息。苹果公司通过保护隐私获得了用户的青睐,由此可见人们对个人隐私的重视。
为了用户的利益占据道德制高点。去年苹果以环保为由,不提供充电配件,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这真的环保吗?小米也效仿,不提供充电器,其实他们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宣传公司或者产品罢了。
在注意力的收割上,中国的一个创新应用走在了美国前面,那就是短视频,就我的观察来说,各个年龄段都玩短视频,很多人上瘾,几个小时出不来,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习惯了。
另外,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可穿戴性设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未来的广告必须做到可以悄然接近人身那般自然,为每个人量身订做广告服务。
广告与欺诈的界限
随大流有时是正确的,但往往是错误的。而且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科学来了解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得平衡。某些对广告业的批评者认为,广告凭借误导性和欺骗性的说法,为相对来说无用的产品制造需求,这种做法扭曲了经济并最终削弱国家的力量。
广告在经济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消费者在实际生活中首先如何找到产品?也就是“发现”有什么产品可选,在如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事情,你不知道这个商品,就谈不上去购买了,因此获取注意力与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或者实际上对于任何竞争过程来说都至关重要,广告就像一种能够进入人类大脑的技术,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理想情况下它以客观的形式告知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抉择,让市场以及任何一切依赖于知情选择的事物能更好地运行。
问题在于,大多数公司关心的是如何最大化利润,而不是市场效率。广告业最为恶劣的是隐瞒某些重要事实(例如吸烟可以导致癌症),展现完全虚假或具有欺骗性质的信息,借此来攻击并扭曲倡导自由选择的市场机制。当广告迷惑、误导或愚弄客户时,它并没有促进市场过程或者说任何以知情选择为前提的过程,反而损害了市场进程。
就商业公司而言,最有效的广告不是让你做出选择,而是让你无可选择——比如可口可乐就是可乐,哈雷 · 戴维森是你会考虑的唯一的摩托车。因此,真正的品牌广告并不是去说服,而是去转化。在广告最为成功的时代,它能将产品塑造成为一种信仰,忠诚者不会仅仅受到信息的影响;苹果、爱马仕或保时捷等等这些公司成功地获得了这种对竞争的免疫力,至少在他们忠实的信仰者之间的确如此。这些公司为自己的拥护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好产品(尽管往往的确如此),而是一些更深层次、更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东西——随着放弃选择权而来的一种意义感。
如果广告不带有欺骗性,就可以给用户带来有用的信息,可以有效地让特定的买家和卖家建立联系。要解决广告的欺诈性,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比如中国在2019颁布的新广告法,禁止使用极限用语,禁止欺诈、虚假广告等。国家立法禁止是一方面,作为个人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些思考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都产生大量的信息,它们当中很多噪音。广告无处不在,几乎占领了我们的每个清醒时刻。商人为了盈利,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产品,必定会进行宣传,由于它们的宣传,我们才能知道它们提供的服务,才有选择的自由。并且很多网络服务是免费的,但请你不要认为自己是顾客,是上帝,其实你是他们的产品,比如免费提供视频作品,但有广告,你只能买视频会员来跳过这些广告,他们通过免费的内容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转卖你的注意力。其实这也是我们的选择,获得便利的同时,必然会失去某些东西。我们大多数人被动地让自己暴露在随地、随时的注意力商业的炒作之下。
仔细想一下,你是否养成了下面这些习惯:
- 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短视频
- 逛购物网站
- 看新闻,点击一些吸引人的标题
- 刷电视剧
我们醒着的时间很多都浪费在碎片式的认知上,总是向不断被打扰妥协。花费注意力并不是不好的事情,比如专注你喜欢的事情,或者看一场电影或者电视剧,虽然对有些人来说也是浪费时间,但至少收获了娱乐,得到了一些情感体验。但是某些欺骗性的广告、无意义的分享无法带来幸福感,就我个人而言,刷朋友圈,刷短视频,是感觉不到快乐的,可能当时很上瘾,但之后会感觉到时间的浪费和随之产生的失落感。
在纷杂的信息包围之下,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可能摆脱的,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才能具备这个能力呢?个人经验是多阅读,多思考,至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是被动选择,还是自由的选择。“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被消费者和名人文化麻痹,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到我们自身注意力的宝贵,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像我们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接下来我们必须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么恭喜你,我也消耗了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感到愉悦,再次恭喜你,没有浪费这几分钟。如果对内容失望,只能表示抱歉,可以取消关注,这样我就很难出现在你的视野之内了。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你是你自己注意力的主人吗?
文章作者:hiyo
文章链接:https://hiyongz.github.io/posts/reading-notes-for-the-attention-merchants/
许可协议:本博客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